这一年9家基金公司变更股权 影响多大?

2023-01-16 09:03: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来源:中国基金报

基金公司股权一直是各路资本逐鹿的对象。

在2022年市场震荡之下,也频频出现基金公司股权变更公告。中国基金报记者从证监会关于基金公司重大事项变更的核准文件来看,2022年1月以来合计有9家基金公司的股权变更或者实际控制人变更获得批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期股权变更的基金公司,不乏华夏、富国、华安等大公司,也有国开泰富、泰达宏利等中小型基金公司。有些较为瞩目的股权变化,如泰达宏利成为业内首家完成“合资转外商独资”的基金公司;国泰君安对华安基金完成控股也成为2022年公募基金管理人新规解除“一控不能再持公募牌”的限制后,业内首家控股一家公募基金公司且资管子公司具有公募基金牌照的证券公司;此外,中信建投证券完成全资控股中信建投基金。

业内人士认为,近两年公募基金行业规模增加带来的赚钱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公募基金行业,导致公募基金牌照关注度增加,股权变化明显增多。而2022年以来的股权变更更多体现为基金公司小股东的变化,大股东或者控股股东的变化则较少,整体影响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不少券商、外资机构等看好公募基金经营能力,加紧布局,或许成为基金公司未来股权变更的主要推手。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在《基金管理公司变更5%以上股权及实际控制人审批》一表中,截至1月13日,目前等待中的基金公司仍达到14家。

近1年多家基金公司股权变更

2022年以来市场虽然震荡不休,但陆续出现基金公司股权变更,其中不乏华夏、富国、华安等大公司,也有国开泰富、泰达宏利等中小型基金公司,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记者从证监会关于基金公司重大事项变更的核准文件来看,2022年1月以来合计有9家基金公司的股权变更或者实际控制人变更获得批复。

2022年12月,头部公司华夏基金股权变更情况有了新进展。证监会发布关于核准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主要股东的批复,核准迈凯希金融公司成为华夏基金公司主要股东;对迈凯希金融公司依法受让华夏基金公司3308.2万元出资(占注册资本比例13.9%)无异议。

而在去年11月底,证监会也发布核准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持股5%以上股东的批复。核准山东省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富国基金持股5%以上股东;对山东省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依法受让富国基金8671万元出资(占注册资本比例16.675%)无异议。

当月还有泰达宏利基金变更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批复落地。证监会核准了宏利投资管理(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成为泰达宏利主要股东;核准宏利金融有限公司成为泰达宏利实际控制人;对宏利投资管理(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依法受让你公司9180万元出资(占注册资本比例51%)无异议。这也意味着,泰达宏利基金成为国内首家合资转外资的公募基金公司。

此外,2022年以来还陆续有中信建投、华安基金、国开泰富、华宝基金、万家基金、中信建投基金有相关股权变更。较为受关注的是, 2022年11月,国泰君安持有华安基金的股权比例升至51%,实现对华安基金的控股。而中信建投获得航天科技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所持有25%股权,中信建投基金成为中信建投的全资子公司。

而从证监会针对基金公司变更或者实际控制人变更的批复进程来看,最近1年股权变更是最近三四年基金公司股权变更的一个缩影。2021年来看,也有太平基金、泰信基金、中欧基金、富安达基金、国金基金、中信建投基金、华安基金、中科沃土、睿远基金等9家基金公司变更股权的批复。

而2020年,也有广发基金、英大基金、摩根士丹利华鑫、中航基金、东方基金、永赢基金、浙商基金等7家基金公司的批复;2019年、2018年、2017年分别有11家、11家、11家基金公司股权变更的批复。

可以说,最近四五年基金公司股权变更都处于较高阶段。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则仅有0家、8家、5家基金公司的股权批复。

多因素引发股权变更

正确看待背后影响:多数为小公司变化多数影响不大

可以说,这一波公募股权变更在2022年频频上演,背后有多因素助力。而此次股权变更更多体现为基金公司小股东的变化,大股东或者控股股东的变化则较少。

“基金公司股权变化是治理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股权的变更近两年来增多的原因有三:一是,经济运行经受考验后,很多股东生存压力增大,现金流紧张,将股权置换是应有之义。二是,随着对资本无序扩张的整治,不符合要求的股东退出,基金业生存业态进一步优化。三是,国有资本特别是地方国有资本对金融,尤其对基金公司的价值认知发生变化,参股、入股、并购等股权变化也蔚然成风。

一位第三方研究人士也表示,从整体来看,最近1年的股权变更中,多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大股东并未变化,整体影响不大,多为财务投资者变化;有些小型基金公司出现实际控制人影响较大。

“这背后原因有二,一是解除‘一控不能再持公募牌’的限制,不少券商积极布局公募领域,二是部分外资机构对基金公司股权较有兴趣。”上述人士表示。

而对于最近1年频繁的基金公司股权变更,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邹野律师表示,有些是比较令人瞩目的战略性调整,例如泰达宏利的外方股东收购中方股东的全部股权后成为业内首家完成“合资转外商独资”的基金公司,国泰君安对华安基金完成控股并由此成为2022年公募基金管理人新规解除“一控不能再持公募牌”的限制后业内首家控股一家公募基金公司且资管子公司具有公募基金牌照的证券公司,中信建投证券完成全资控股中信建投基金;有些则是小部分股权的正常变动,股东(尤其是小股东)转让股权的目的无非是资金变现的需求、持股或战略布局的调整、企业集团内部的持股架构调整等。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孙桂平也分析,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发展迅猛,成为社会财富管理的重要工具,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的日益增加,未来行业发展空间广阔。而行业规模增加带来的赚钱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公募基金行业,导致公募基金牌照关注度增加,股权变化明显增多。股权变更更多体现为基金公司小股东的变化,大股东或者控股股东的变化则较少。

究竟变更股权有多大影响?孙桂平进一步解释,一般而言,小股东更换对基金公司的影响很小,小股东基本上扮演财务投资的角色,希望赚取股权增值带来的收益,不会干涉基金公司的日常经营。而大股东更换对基金公司的影响很大,涉及到基金公司战略规划和日常经营等各个方面。

“如果能够优化公司治理结构,股权变化将有助于基金公司的良好运行。当然,这取决于所有权与决策权的良好平衡,单一的股权变化并不能提升公司的运行效率。”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分析。

此外,邹野认为,小股东的变动对基金公司的影响一般不大,大股东的变动可能会引起整个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但不管怎样,基金公司受到证监会的严格监管,持续依法依规经营。按照证监会的监管规则,股权变动期间,基金公司及股东应当确保基金公司的稳定运作。所以,即便是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发生一些调整,对基金公司的平稳运作也一般不会有明显的影响。

大型基金公司股权频频溢价

最近几年,大型基金公司股权估值“节节攀升”,已成交的几例大公司股权转让也同时披露了公司的最新估值情况。

此前,加拿大资产管理公司IGM Financial Inc 发布公告称,子公司万信(Mackenzie Financial)万信将以11.5亿加元的现金价格,收购鲍尔集团(Power Corporation of Canada )持有的华夏基金13.9%的股权。根据当时公布的价格计算,华夏基金整体股权估值超过400亿元。

除了华夏基金之外,山东国信之前将富国基金16.675%股权挂牌转让,当时披露的股权评估报告显示,以2021年11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富国基金全部股权的账面价值为66.74亿元,评估价值高达242.21亿元,股权溢价率高达262%。

华安基金股权价值也在稳步提升,据国泰君安此前公告披露,东洲评估以2021年9月30日为基准日,按评估基准日华安基金的有效规模2,216亿元计算,华安基金股东全部权益价值的评估值为126.50亿元,评估增值878,373.45万元,增值率227.19%,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大公司股权增值的背后也体现出了国内基金行业马太效应。

邹野律师表示,这两年虽然有一些新的基金公司诞生,但是基金牌照相对而言仍然比较稀缺,基金公司的设立门槛很高,尤其是2022年的公募基金管理人新规对基金公司股东资质的要求很高。另外,更重要的是,头部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大,盈利能力强,估值高也理所当然。在资管新规完全落地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公司目前是中国资产管理业务领域无可争议的一个“标杆”,因此,起码短期之内头部基金公司预计仍会被持续看好。

孙桂平也认为,大公司股权增值这一趋势比较符合当前公募基金行业现状。他表示,虽然公募基金行业规模和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但管理规模越来越集中于头部基金公司,中小基金公司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压力,马太效应加剧导致头部基金公司估值增速明显。

不过,他也提到,未来头部基金公司估值优势仍将持续,但也不排除有些中小基金公司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获得市场认可实现弯道超车,获得较高的市场估值。

“长期持久而专业的基金业务是具有护城河价值的,头部基金的估值就来源于此。但是创新总是存在的,我们发现一些专精特新的基金公司也开始在细分领域上崭露头角,这对于基金业的生态培育具有良好的价值。”魏凤春也持相似的看法。

部分小型公司股东选择退出

与大型基金公司股权增值相比,从此轮股权变更潮来看,不少中小型基金公司股东近些年选择出清股权。

近日,诺安基金第二大股东——大恒科技拟以10.24亿元的价格转让所持的诺安基金20%股权。若是此次股权成功转让,大恒科技将完全退出诺安基金股东之列。

包括民生加银基金第三大股东三峡财务、长安基金第五大股东兵器装备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均在交易所挂牌,寻求出售所持的基金公司全部股权,更早之前,万家基金第二大股东新疆国际实业也将所持的万家基金40%全部股权转让给山东省新动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谈及近年来部分小型基金公司非主要股东退出的现象,上述第三方研究人士表示,这部分股东本身就是财务投资者,对于小基金公司而言,若是拥有资源的股东进来,反而可能可以资源优化重组,能获得较好发展,

孙桂平也指出,不管从海外市场来看,还是从国内市场来看,公募基金行业的马太效应是业内常态。中小基金公司大多面临一定的发展困境,未来估值增值潜力有限,从财务投资角度来看,中小型基金公司的股东持有一段时间后,出清股权也是正常现象。预计行业马太效应导致股权变更分化现象仍将持续。

邹野律师也坦言,中小型基金公司面对的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比较大,不过,他也强调,监管机构也在持续关注和想办法扶持中小型基金公司的发展。“例如,证监会2022年《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公募基金后台运营业务外包由试点转常规,有利于中小型基金公司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到投研等核心职能,降低运营成本。”

注册资本金频频变化

“母增子减”或持续

在基金公司股权变化之际,不少基金公司以及子公司的增减注册资本金也非常频繁,而方向是“母公司增资、而子公司减资”。

从母公司增资来看,今年1月10日,西藏东财基金发布增加注册资本的公告,公司注册资本由8亿元增加至10亿元,公司增资后,东方财富证券仍为该公募的全资股东。而近一年以来累计有9家基金公司10次增加资本金。

在不少基金公司增资的同时,也有不少基金子公司选择减资。如去年11月份,红塔红土基金旗下基金子公司——深圳市红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金由3.5亿元减少至1亿元。浦银安盛基金旗下基金子公司——上海浦银安盛资产管理2022年10月也有过减资的举动,将注册资本金由14.8亿元减少至7.7亿元,减资幅度达到47.97%。

此外,从此前数据来看,2021年,不仅有嘉实资本注册资本金由6 。22亿元减少至5.42亿元,减少幅度超过12%,还有北京方正富邦创融资产将注册资本金从原来的1.8亿元减少至1.3亿元,下降幅度达到27.78%。2020年中融基金旗下的中融(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也曾将注册资本金从3亿元减少至2亿元。

谈及母增子减的趋势,孙桂平表示,这主要是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和战略规划调整导致的。增资主要是看好长期公司发展,需要加大资源投入;减资主要是公司业务发展不及预期,进行战略规划调整。

“基金公司子公司与母公司的业务发展对资本金的需求是有明显差异的。” 魏凤春表示,子公司的业务对资本金的消耗是其减资的根本原因,子公司业务萎缩对资本金的需求减少,减资就是必然。母公司的业务对资本金消耗相对较弱,资本金的增大对业务拓展和抗风险能力有规模递增的价值。因此,母增子减的分化趋势或将会持续。

邹野也表示,除了基金子公司原有业务模式受到不少新规的制约这一因素以外,2016年《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发布后,为了满足与资产管理规模挂钩的相关监管指标以持续经营下去,不少基金子公司选择增资(甚至大幅增资),而最近几年在业务萎缩的情况下部分基金子公司不再需要维持这么高的净资产来满足监管指标。因此,减资也便顺理成章。

券商、外资机构或成为

未来基金公司股权变更的主要推手

目前不少券商、外资机构等看好公募基金经营能力,加紧布局,或许成为基金公司未来股权变更的主要推手。

目前不少基金公司股权变更或正在路上。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在《基金管理公司变更5%以上股权及实际控制人审批》一表中,截至1月13日,目前等待中的基金公司达到14家,其中2023年就有银河基金在1月4日提交申请材料,而2022年下半年以来陆续有万家、诺德、泰信等公司提出申请。

对于未来基金公司股权变动的趋势,孙桂平表示,为了构建多元开放竞争的基金管理人格局,促进公募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去年监管层面放松了专业资管机构申请公募牌照限制,同一集团下“一参一控一牌照”落地实施。

“一般而言,券商、外资机构更倾向于取得公募基金公司的控制权,而不是仅仅承担财务投资的角色。”孙桂平表示,在公募牌照相对放松的大背景下,国内专业资管机构可以申请公募基金牌照,外资机构可以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等方式参与到公募基金市场中,较少的直接通过股权交易方式进行。

而魏凤春也表示,在公募基金的业务发展中,公募与券商的合作更加密切,基于一体化的考虑,券商增资公募可以弱化其内部组织成本,拓展市场边界。从公募基金20多年的发展看,券商持股的基金发展效率相对较高,规模也较大,这一示范效应也催化了券商入股基金。

他还认为,外资参股基金过去有过波动,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和中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外商卷土重来也将是趋势。

邹野分析称,近几年获批的基金公司除了外资基金公司以外,主要是个人系基金公司。在2022年的公募基金管理人新规限制之下,个人股东难以向机构股东出让股权。例如,基金主要股东为自然人的,该自然人的股权转让对象仅限于该公司其他股东、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员工持股平台;基金公司第一大股东为自然人的,不得变更为非自然人;因风险处置等证监会认可的情形除外。在这一背景之下,预计未来个人系基金公司股权变更不会过于频繁。

“近几年有几家合资基金公司发生过股权变更(主要是外方增资),预计这类变更接下来还会有,但预计不会很多,起码银行系的合资基金公司还是比较稳定的。”邹野进一步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基金公司股权变更也跟实施股权激励有关。对此,魏凤春就表示,股权变更伴随股权激励,是近期公募基金股权变更的标配,股权激励对于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孙桂平提到,股权激励可以使得激励对象和公司发展挂钩,留住核心人才,提升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促进基金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当然中小基金公司或者个人系基金公司在面临发展困境时,股东方可能在战略和经营层面存在分歧,容易造成股权变动。

“股权激励是大势所趋。”邹野也认为,基金经理、高管及其他业务骨干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这两年有不少的“公奔私”,还有从公募基金转换赛道到券商资管、银行理财等的行业人士。另外,2022年证监会推出了更加严格的薪酬递延制度,这一背景下,股权激励是否也是一种“安慰”,都值得思考。

标签: 基金公司 公募基金 股权变更 华安基金

为您推荐

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