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时代之下的爱别离,生离亦是死别
(资料图)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能让人心静下来,从头到尾看完的电影了。
有人说小男孩坏,说小女孩作,但他们都只是孩子。在我看来他们所谓的作和坏,都只是为了不被抛弃,渴望父母的爱罢了。哥哥是耍了小心思,但是不能说是坏,他只是想和妈妈在一起。在时代的洪流之下,每一个小人物的命运都被裹挟不能自主,妈妈必须在那样的绝境中做出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只能选择一个孩子留在身边而抛弃另一个孩子这件事无论对妈妈还是哥哥抑或者妹妹来说都是痛苦的。
可以看看出妹妹是个很有想法很倔强的小孩儿。小女孩不服管教也许是性格使然,不习惯这样的生活方式。咬几个哥哥们是情急之下的小孩子行为。甚至被收养后在尘暴天气中骑马找爸爸是因为她已经失去了一个爸爸,没有不渴望父爱母爱的孩子。这些个情节我都能理解她的“作”。
最让人不能理解不满的情节当属于妹妹和马正元谋划私逃回上海那一段,我不能理解。如果是妹妹小时候还能理解。养父母一家都是很温柔很善良的人,从小对妹妹呵护备至。养母在家中有困难不是 完全具备好的领养条件下站出来发声,领养了妹妹。在妹妹不愿意在空旷的草原中方便的时候,养母看出了她的心思,和那木汗一块儿给她修了个厕所。喝奶茶时把大块的奶豆腐分给了妹妹,而哥哥们只有在眼馋的情况下才得到养母分给他们的小块奶豆腐。还有长大后养母还把把用布包裹着的银首饰送给妹妹。在不富裕的家庭条件下,吃穿从来不曾亏待过妹妹,包括教育。影片中养父母一家的行为都在说明他们从来不吝于把爱给妹妹。难道与养父母一家相处了十几年的妹妹感受不到养父母一家的温柔以待和通情达理吗?想回上海为什么不能跟他们商量?为什么要采取莽撞的行为?或许我们能为妹妹找到很多解释得通的背后的逻辑,但显然观众没有这个义务。
那木汗为救妹妹和马正元而牺牲的情节完全没有感动到我。弹幕有人说是经典,但我觉得这种情节是俗套。编剧是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看到妹妹的成长吗?只有这样才更显示养父母一家的伟大无私吗?以为这样舍己为人的牺牲才能打动观众吗?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震撼到我的不是那木汗为救妹妹而惨烈牺牲的那种编剧以为能感动到观众的感动,而是看到那种这么好的人居然要为两个大小孩的任性而付出生命代价所带来的的气愤和不忍。
在老哥哥们的回叙中,当看到妹妹被流沙吞噬的那一幕时简直是导演给观众的“惊喜”。与其看到那木汗最后为救俩人被流沙吞噬,我更宁愿看到付出生命代价的是妹妹或者马正元中的一个。那木汗是无辜的,而当事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是我作为一个观众更想看到的。虽然这样的结局对为了实现母亲遗愿,寻求与妹妹团圆的生命所剩时日无多的亲哥哥来说过于残忍,但这对那木汗一家来说何尝不是更残忍?(我觉得其实也可以给哥哥安排一个安享晚年的结局。尽管他没有找到妹妹,但是从大家的叙述中他知道妹妹生前一直过得很好。她的离开不是因为时代,不是因为没有得到爱,只是意外。为什么一定要让哥哥得癌症晚期?这更突显人物寻找任务的动机?)让人喜闻乐见的团圆结局不一定要用亲人(那木汗)来祭天才能表达震撼和感动。反正看多了这种情节我只觉得俗套。亲哥亲妹是团圆了,但那木汗年轻的生命却定格在了流沙的吞噬之中。太虐了,感觉好可惜。
影片很多细节都展现出了养父母和那木汗对妹妹的爱护和无私,没必要再用这种牺牲来拔高人物的形象高度吧。
最后,感谢这部影片让我了解到了“三千孤儿进内蒙”的史实,看到内蒙人民对同胞的无私帮助
,确实让人感动。
动荡时代之下的爱别离,生离亦是死别。
标签:
为您推荐
-
人民网杭州9月17日电 (记者孙博洋)9月16日至17日,中国质量(杭州)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在16日举行...
2021-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