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高质量发展,要看与本地产业的适配度 热点聚焦
(资料图片)
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关工作情况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介绍,结合最近的几次调研,我们发现,一个城市产教融合做得好不好,不在于职教的体量有多大、专业有多全,而关键在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结合得紧不紧,是否形成了良性互动。
孙志诚的介绍看起来似乎不算是什么新发现,职业教育要高质量发展,产学研自然是融合得越紧密越好。问题在于,怎么融合才算是紧密。关于这一点,孙志诚给出了回答:“我们确定第二批试点城市,要更注重教育和产业的适配性,这是最重要的遴选标准。也就是说,一个城市职业教育体系不一定那么大、那么多、那么全,但是职业教育的总量、结构、质量,一定要与当地产业需求相匹配,二者要相互交融、互为支撑,真正做到有机融合、良性互动。”
这两段话结合起来,释放的信息量不小,意味着产教融合有了从产业层面发力的新思路。以往谈发展职业教育,大多是从办学角度着手,比如提高职业院校层级,设立职教本科;把一线设备带入课堂,让学生对实践有更多了解,等等。
现在提“更注重教育和产业的适配性”,是从终端来进行考虑。职业教育讲究应用性,评价职业教育的好坏,可能不在于做了多少基础研究,写了多少论文,而是能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应用人才的支撑。在产和学的关系上,是先有产业再有用人需求,如果没有产业,仅设立各种专业,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只能前往有相关产业的地方,要么只能选择转行,因为本地没有对口的工作。发布会提出,职教体系未必要追求大而全,是对此前搞综合性职教学校的否定。
不搞大而全,实现职教融合发展的方向在本地。放眼整个市场,可能各个细分行业或多或少都有人才需求,若眼光不够聚焦,人才培养就可能在各处用力,培植不出自身的优势专业。但立足本地为产学深度融合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企业能在本地扎根,一定意味着本地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了位置,产业基础好的地方还会形成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汇聚了产业上下游的各类企业。很多时候,本地产业也是一地的优势产业,地方政府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支持。
所以,找产业未必要去远方,市场需求就在身边。国家发改委的这一发现很可能就是产学研融合紧密的地方自然生发出来的生态,而非由某一部委自上而下推动的改革。所谓职业教育的结构和质量与当地产业需求相匹配,就是看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招生人数是不是符合本地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没有向本地产业倾斜,是否有效为本地产业输送人才。
这种定位提升了企业与职教深度融合的积极性,因为今天产学研融合培养的人才将来就很有可能为企业所用。而不是产学两张皮,企业派人到学校授课,或学生到企业参观这种简单的融合。
进一步说,产学脱节的顽疾在于企业比学校有更强的生存危机,企业需要根据行业动向提前布局,而学校则颇有温水煮青蛙的感觉,有时候,企业已经走了100步,而学校才迈出了10步。让职教向本地产业倾斜,可以将市场风向往后传导,使职教更加了解产业所需,实现产与学的同频共振。因此,孙志诚副司长此次强调,下一步要指导有关地方进一步聚焦,将现代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把那些教育与产业适配度高、融合度深、支撑性强的地方,纳入第二批试点城市。
在各个城市的试点可以看作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迭代,目前它已更新到了2.0版本,最终目标是实现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的匹配,使职业教育成为产业发展的支撑。
标签:
为您推荐
-
人民网杭州9月17日电 (记者孙博洋)9月16日至17日,中国质量(杭州)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在16日举行...
2021-09-18